主页 > 政策文件 > 正文

社会科学学院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施细则(修订)

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28日发布人: 来源: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:

为落实 OBE 教育理念,贯彻专业认证标准及相关要求,进一步 规范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,并为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提 供可靠依据,依据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 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(试行)》(教师〔2011〕6 )、《教师专业 标准(试行)》(教师〔2012〕1 号)、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 认证实施办法(暂行)》(教师〔2017〕13 号)等相关标准,以及 《信阳学院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(修订)》(校教字 2024〕51 号)文件,结合学院实际,特制定本细则。

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坚持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 的基本理念,适用于我院历史学师范类专业。

一、评价机构和评价责任人

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行院、专业两级评价管理。成立学院评 价领导小组与专业评价工作小组。

(一)评价领导小组

学院教学副院长任组长,专业负责人为副组长,成员包括专业学 科带头人、学院教学督导。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对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全面部署、指导、监督、检查和审核。

(二)评价工作小组

专业负责人任组长,主要成员包括专业骨干教师代表、课程负责 人。学院教办、学工办和所有任课教师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。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对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具体实施。


二、评价对象和评价依据

(一)评价对象

我院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所有专 业课程。

(二)评价依据

1)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;

2)支撑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方法、考核内容 与方式;

3)试卷设计合理性说明(如果有);

4)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计算方法;

5)课程各考核环节记录文档:包括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考核环 节,课堂检测、课后作业、课堂讨论、实习报告、课程论文、作品展示等过程性考核环节的定量或定性考核数据和资料;

6)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情况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资料;

7)能反映课程目标达成的其他数据和资料。

三、评价周期和评价内容

(一)评价周期

学期末结课后立即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

(二)评价内容

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内容应聚焦课程教学目标体现的学生 学习成果,具体如下:


1.评价课程任务是否明确。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是否 明确了课程应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,课程支撑指标点是否合理,是 否与课程内容相匹配、可评价。

2.评价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是否明确,课程目 标的内涵表达是否清晰、可衡量,是否准确表达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所获得的能力,是否对课程教学与考核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。

3.课程的考核内容是否针对课程目标设计,考核内容能否体现课 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,与教学内容相匹配,考核方式是否能够实现 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,覆盖全体学生,具有可操作性。

4.评分标准是否针对课程目标建立,评分的标准是否有明确的等 级,评分标准的表述是否客观可衡量,及格标准能否体现课程目标达 成的底线。

5.针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方法是否客观有效,定量评价的数据来源 是否合理,是否针对课程目标采集考核数据,定性评价的评价标准是 否客观、明确。

6.课程质量评价结果能否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,评价结果能否反 映学生学习产出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情况,评价结果是否用于持续 改进工作。

上述评价内容主要通过教学大纲、教案、课程考核等资料支撑体 现。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大纲应体现明确的课程目标,以及课程目标 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对应关系;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、教学方 法和课程考核应能实现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。

四、评价方法

依据课程目标性质、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确定评价方法。可选择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中的一种,也可两种方法并用,以相互 印证评价结果。

(一)定量评价

定量评价方法是依据各类课程考核评价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方 式客观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。定量评价合理性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数 据来源合理,针对课程目标采集考核数据,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 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。

(二)定性评价

定性评价是基于学生的各类学习的表现,通过定性描述的方式来 进行评价,特别是对非技术类目标的评价多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。定 性评价要求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,定性评价合理性的关键在于评价标 准客观明确,评价方法可操作,及格标准能够体现课程评价目标达成 的底线。

五、评价程序

(一)设置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

根据《信阳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》《信阳学院学士学位 授予工作实施细则》,在规定年限内按时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 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,取得规定的学分,准予毕业, 发给毕业证书。 还须同时满足必修课程、专业方向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数不低于 1.5 (折算为 65 ),才能授予学士学位。

因此将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规定为 0.65,评价值≥0.65视为指标达成。

(二)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值

1.定量评价方法


1)明确所评价课程的课程目标、支撑课程目标的考核环节及 总分值、权重,根据所评价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 标点的支撑关系、课程考核成绩等考核记录文档,确定支撑各课程目 标的各考核环节及分值、权重。

根据不同课程特点,课程考核总成绩可由过程性成绩、期中成绩、期末成绩等考核环节中的一项或多项按比例核算相加构成。过程性成绩包括期中考试(可单列)、小考、课堂检测、翻转课堂表现、课后业、课堂讨论、小论文等环节的成绩

各考核环节的总分各为 100 分,支撑每个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 所占权重之和应为1,各考核环节支撑所有课程目标的分值之和应为 100 分。如下表所示:

课程目标

考核环节

具体考核环节总分

权重

课程目标 1

期末考试

35

0.6

过程性考核(作业)

20

0.2

过程性考核课堂讨论

50

0.2

课程目标 2

期末考试

40

0.5

过程性考核(课堂检测)

20

0.5

课程目标 3

期末考试

15

0.6

过程性考核(小论文)

30

0.2

过程性考核(翻转课堂表现

50

0.2

课程目标

期末考试

10

0.4

平时考核(课后作业

30

0.6

 

2)计算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的学生平均成绩

定量考核环节。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单或考题得分情况表,逐个分 别计算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学生平均成绩。


定性考核环节。先对“优秀”“良好”“中等”“及格”和“不 及格”五个等级进行赋分,“优秀”为10分,“良好”为8分,“中 ”为7分,“及格”为6分,“不及格”为4分,然后分别统计获“优秀”“良好”“中等”“及格”和“不及格”的人数,再按以下 公式计算学生平均成绩:平均成绩=(“优秀”人数×10+“良好”人 ×8+“中等”人数×7+“及格”人数×6+“不及格”人数×4)/学 生总人数×10。

3)计算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

计算公式如下:

课程目标 A 达成度=(考核环节 1 的平均成绩/考核环节 1 的总分 值)×考核环节 1 权重+(考核环节 2 的平均成绩/考核环节2 的总分 值)×考核环节 2 权重+……+(考核环节 n 的平均成绩/考核环节 n 的总分值)×考核环节 n 权重。

同理,计算出其他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。

2.定性评价方法

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。设计调查问卷时,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亲身 体验和主观感受,紧扣课程目标的内涵设计问题,问题以量表形式设 计,内容不重复、不交叉问题选项为:非常认同;认同;基本认同;不认同;非常不认同,学生以单选形式回答。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时 由每位学生独立填写完成。最后统计分析调查结果,并计算出课程目标达成度。具体步骤和计算方法如下:

1)先对“非常认同”“认同”“基本认同”“不认同”和“非 常不认同”五个选项进行赋分,“非常认同”为10分,“认同”为8分,“基本认同”为6分,“不认同”为4分,“非常不认同”为2分,然后按课程目标逐条统计回答“非常认同”“认同”“基本认同”“不认同”和“非常不认同”的人数。

 

2)按以下公式逐条计算出各课程目标达成度。课程目标A达成度=(“非常认同”人数× 10+“认同”人数×8+“基本认同”人数 ×6+“不认同”人数×4+“非常不认同”人数×2)/(学生总人数× 10)。

(三)评价与审核

1.课程负责人在审核各教学班课程达成评价报告的基础上,结合 其他课程教学评价信息,完成课程整体的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。

2.对照课程目标内涵、达成期望值和平时掌握的学情,找出学生 在能力达成方面的不足,并从教师教学态度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、 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能力达成不足的原因,为下一轮教师 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针对性、可操作性强的改进建议。

3.专业负责人审核各课程评价分析报告,针对共性或突出的问题, 提出改进方案并提交学院评价领导小组,以落实整改。

4.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交学院教务办存 档,并作为毕业达成评价的依据。

评价结果及应用

评价结果。课程目标评价结束后,要及时编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分析报告,包括课程基本信息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 系、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的总分值与权重、课程目标达成度计 算结果、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、持续改进措施等。分析报告和相关 支撑材料(考核成绩、调查问卷等)要完整、可追踪,由学院存档, 保存期限不少当届学生最长学习年限。


结果应用。评价结果要及时向全体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,作为专 业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,检验教学改革成效, 推进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师有针对性改进相应教学环节,调整和更新教 学内容,改进课堂教学方法,改革考核内容方式等的重要依据。

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,由社会科学学院负责解释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社会科学学院

2025 3 28  

 

上一条:社会科学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细则(修订) 下一条:社会科学学院本科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实施细则(修订)

关闭